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杨振宁与清华大学
更新时间:2024-04-20 22:31:35

曾经是清华园“小主人”的杨振宁没有料到,1997年6月2日这一天,当他年逾古稀之时,他又以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的身份回到了清华园,回到了为他的人生和事业奠定了良好基础的所在,在以人生为轴心、事业为半径的漫漫旅程中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原点。

清华大学对杨振宁来说,是儿时嬉戏的地方,是少年时代课余活动的场所,是青年时代科学启蒙的殿堂,他曾不止一次在公开场所言及清华大学所给予他的影响。在颁发诺贝尔奖贺宴的讲话上,杨振宁先生就曾提到,他是利用美国‘退回”的部分“庚子赔款”所建的清华大学和设立的留美研究生奖金两个项目的直接受益者。他成长在与世隔绝的、学院气氛浓郁的大学校园里,父亲是清华大学的教授,在那里,他享受着宁静的童年。后来,就在清华大学里,他接受了头两年出色的研究生教育。而后,又得到留美研究生奖金的资助到美国继续他的学业。他为自己的中国根源和背景感到骄傲。用曾经与杨振宁先生一同工作过的人的话说:杨振宁先生与清华大学之间的缘分源远流长。

童年、少年时代与清华

杨振宁先生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1929年随父母搬到了清华园,当时他的父亲杨克纯(字武之)先生被聘为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居住在清华园西院19号,西院30年代向南扩建后,他们家的门牌改为11号,在那里一住就是8年,直到抗战爆发。

8年的清华园生活在杨振宁的记忆中是幸福的,虽然那时的中国处于内忧外患时期,但他被保护在清华园的围墙里面,没有感受到社会的动荡。只要有时间,他就同小伙伴儿们在园里四处游玩(指今天的近春园附近),几乎爬过那里的每一棵树,研究过那里的每一棵草。

那时,他在成志学校读的小学(现在清华大学工会所在地),从1929年一直到1933年。虽然在他九、十岁时杨武之先生就发现了他的数学天赋,并在一次讨论中听杨振宁说长大要得诺贝尔奖,但他并没有让杨振宁只在数学方面加强学习,而是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丰富和培养他。在杨振宁初中一年级与初中二年级之间的暑假,他请清华大学雷海宗教授介绍一位历史系的学生教杨振宁《孟子》,雷先生就推荐了他的得意门生丁则良。学识丰富的丁则良不仅教了杨振宁《孟子》,使杨振宁在中学时代就能背诵《孟子》全文,还传授给他许多历史知识,是他在教科书上从来没有学到的。《孟子》里所蕴含的丰富哲学理念及崇尚道德的观念,对杨振宁以后的研究思路、以至一生的成长,都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青年时代与清华

1937年抗战开始后,杨振宁一家离开清华园,几经辗转后于1938年3月到达昆明。杨振宁在昆明昆华中学读了半年高中二年级,没有读高三,就于1938年秋考入了西南联合大学。在此期间,杨武之先生介绍杨振宁接触了近代数学的精神,同他讨论不同的无限大等观念,给杨振宁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1942年,杨振宁在西南联大物理系毕业,转到清华研究院读硕士。

在西南联大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为杨振宁先生奠定了扎实的研究基础,对杨振宁先生以后发现宇称不守恒理论有直接的影响。他认为,每个人所做的研究工作,都会有几个主体方向。他的主体方向是通过对于对称性原理及统计力学跟多体问题的兴趣方向而引导出来的。这两个方向,他在很早时候就注意到了,他之所以发生兴趣,起源于在西南联大所写的两篇论文。第一篇是在吴大猷先生指导下所作的学士论文《关于分子光谱学与对称原理》,另外一篇是在清华研究院,王竹溪先生指导之下写的《关于 O rder-Disorder转变》(有序———无序的转变)。这两篇论文对他后来的兴趣方向起了决定性影响。当时的名教授也很多,教授杨振宁先生大一国文的教师有朱自清、闻一多、罗常培、王力等,教授杨振宁先生大一物理的是赵忠尧先生,大二电磁学是跟吴有训先生念的,力学是跟周培源先生念的。

1943年秋天,杨振宁先生参加了庚款留美考试,次年获得了硕士学位。1944年春,庚款留美放榜,杨振宁先生成为全国物理专业惟一被录取的留美生,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70年代后与清华

1971年夏,于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先生首次回中国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探亲访问,在此期间,他回到了阔别30余载的清华园。这时的清华大学,杨振宁先生只能参观几个电子车间,看到正在装配的定标电路及其他电子设备。

1985年12月26日下午,杨振宁先生再次访问了清华大学。他在认真听取了高景德校长、张孝文副校长以及梁尤能教务长对清华大学教育改革情况介绍后,兴致勃勃地参观了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无线电电子学系、材料学研究所和物理系固体物理实验室,并题词:“很高兴看到你们的工作有多方面的发展。”

自此以后,杨振宁先生多次访问清华大学,对清华大学的发展提出建议,与师生进行交流,并热心关注和支持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1986年,随着杨振宁先生回国次数的增加,国内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使他深切地感受到了一个新时代就要来临。他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来教育的一系列变革,总有一天,中国也会出现自己的爱因斯坦。只要少走弯路,中国的科技水平是很快可以赶上来的。

为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

1996年,清华大学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决定重现理科辉煌的宏伟蓝图,又将已经73岁高龄的杨振宁先生与清华园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探讨理科建设、网罗人才、为学生上课、作报告、认捐、募捐……凡此种种,更加深了杨振宁先生的清华情缘。

1993年5月,清华大学已经认识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一流的理科,必须有一定经费、编制支持少量教师从事纯基础理论研究,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于是,学校开始探讨理科发展思路,制定了《加强理科建设的几点措施》,希望形成清华大学特色,在理科建设方面异军突起,重现理科辉煌。

1994年6月,王大中校长对理学院在汇报中提到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体制及研究模式给予了高度重视。该研究院创建于1930年,是美国一家独立的、专门从事物理、数学和人文科学研究的研究院。该院固定的人很少,但每年有百余名访问学者,创办得十分成功。杨振宁于1949年—1966年在这个研究所先任研究员后升任教授,李政道则于1960年一1962年在该院任教授。

该院的机制及其发展启发了清华大学。于是,清华大学设想建立清华大学自然科学研究所,并设想聘请杨振宁先生担任该所所长。1996年2月2日,清华大学理学院从网上查询到了普林斯顿研究院的情况,依照该中心模式,起草了“关于建立我校理学院基础性研究机构的方案设想”。1996年5月—6月,清华大学经过几次讨论,起草并修改完成了“关于建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的方案设想”;正式将中心定名为:“ C enter for Advanced Study Tsinghua University(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决定聘请杨振宁先生为中心主任或学术委员会主任。这期间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已经与杨振宁先生取得了联系,杨振宁先生答应6月份来清华大学商定筹建高等研究中心事宜。

1996年6月14日,杨振宁夫妇访问清华。杨振宁先生于当日下午2点30分就在清华大学中央主楼三楼报告厅为清华师生作了题为“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学术演讲,然后参观了中国教育科研网络中心、计算机开放实验室、物理系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工程研究中心。

6月15日上午8点30分,杨振宁先生在清华大学建筑馆报告厅又作了题为“ B ose- Einstein Condensation for Atoms In a Trap”的学术演讲,6月16日杨振宁先生参观了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后离开北京。在此期间,杨振宁先生与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副校长梁尤能和理学院的领导进行了3次座谈。这是杨振宁先生第一次来清华大学讨论高等研究中心组建事宜。他表示,清华要办高等研究中心,这很好。王大中校长找我,我一定尽力帮忙。不过,不一定作为学术委员会主席或主任,因为自己在国外,任务也很多,还是加上“名誉”为好,我可以在尽可能的方面帮忙。他强调,如果看世界上各个办得很成功的地方,不管是学校、系或者是研究所,最重要的一点当然是得有经费,没有充足的经费是不可能成功的。有了经费以后,最重要的一点是找到几名杰出人才,有人认为一名就可以,不过至少得有一名,当然最好是有几个关键性人物,并列举了一些成功的范例。杨振宁先生也在物理、数学、化学等学科提出了一些可聘请的人选,并表示要想办法帮助高等研究中心找钱,请清华大学物色中心主任人选。王大中校长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周光召推荐,周光召推荐了著名物理学家。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荣休教授聂华桐先生。

1997年1月29日,杨振宁先生第二次来清华谈高等研究中心的筹备,同意聂华桐教授为高等研究中心主任,认为聂华桐教授诚恳、认真。他表示,希望在一段时间内,能帮助清华大学吸引10-20名最有作为的年轻人。他说,找最好的不容易,但找相对好的,我可以帮清华游说。今后5—10周年,希望中心能培养出得到世界承认的人,这是我这辈子最后一件值得做的事情。他希望一炮打响,并分析了中心在建设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

1997年2月28日,聂华桐教授抵京。3月1日上午和3月3日下午,聂华桐教授与清华大学王大中校长进行了商谈。聂华桐先生表示接受这个职位。

在清华大学和杨振宁先生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1997年6月2日,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正式宣告成立。在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上,杨振宁先生表示,王校长要我帮助建立高等研究中心,我感到义不容辞,“我觉得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在以后10年、20年、50年之间,有在世界科技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的可能。”

1997年8月17日,杨振宁先生又一次回到国内,出席了18日举行的高等研究中心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这之后,杨振宁先生对高等研究中心内的附加设施进行了指导,并建议于1998年5月4日—22日面向全国有关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举办“加速器理论及自由电子激光讲习班”,聘请中心海外客座教授、美国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赵午和美国布鲁克文国立实验室余理华主讲。据曾采访过杨振宁先生的清华大学校报原主编范宝龙回忆,在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筹建过程中,杨振宁先生花费了很大的心血,仅因此事与清华大学的通信、传真及电子邮件就有几十封。高等研究中心成立后,中心主任聂华桐教授和同事们经常就有关工作向他请教,他都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

1997年6月19日,经清华大学1996-1997学年度第15次校务会议决定,聘请杨振宁先生为清华大学名誉教授。1998年6月14日,清华大学在主楼接待厅隆重举行聘任仪式,王大中校长向杨振宁先生颁发了聘书。杨振宁先生在致辞中动情地说,我从小在清华园中长大,对园中的一草一木都有深厚的感情。他表示,愿在有生之年尽力帮助清华大学发展,尤其是使清华大学的理科重新建立起来。接下来,他为清华大学师生及校外来宾作了关于“稀薄的硬球问题”的学术报告。

在这一年里,杨振宁先生还表示,将为清华大学的本科生上一个学期的物理课,并亲自指导一名学生从事物理学研究。

1999年6月2日,杨振宁先生在清华大学二教会议室与理学院基础科学班学生座谈.畅谈了物理学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并耐心地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使在座的学生从这位大师的话语中受到了启发。为了使清华更多的学生能从中受到启迪,清华大学校报还将杨振宁先生此次的讲座内容全文整理发表。

1999年10月2日,在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落成典礼仪式上,王大中校长向杨振宁先生颁发了清华大学教授聘书,并出席了高等研究中心第二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现在,作为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 A ibert Einstein讲座物理教授和理论物理研究所荣休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和高等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的杨振宁教授已经将主要的时间用在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的发展上。

杨振宁先生组织了基金会支持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的发展,他自己和夫人已认捐100万美元。他希望可以一共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捐到1000万美元以上。在网罗人才方面,他和聂华桐主任几年来花了许多心血。若问他现在最大的心愿,那就是在有生之年使清华大学理科的发展日趋繁荣,清华大学已经与他的晚年生活密不可分,将伴随他走过晚年的人生之路。

第一留学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第一留学(diyiliuxu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第一留学 diyiliuxu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03084号-12